• 广州美术学院
  • 雕塑系
  • 雕塑空间
  • ©2009-2011
  • 版权所有
  • 粤ICP备
  • 05008860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研讨会 >> 正文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
摘要: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林国耀参加研讨会湖南省设计院代表介绍雕像的结构设计。 参加研讨会的其他观众。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吴雅琳与研讨会嘉宾在一起。 嘉宾走进研讨会现场。 学术主持人杨小彦。 研讨会现场。 雕像作者黎明出席研讨并介绍雕像创作过程...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林国耀参加研讨会

湖南省设计院代表介绍雕像的结构设计。

参加研讨会的其他观众。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吴雅琳与研讨会嘉宾在一起。

嘉宾走进研讨会现场。

学术主持人杨小彦。

研讨会现场。

雕像作者黎明出席研讨并介绍雕像创作过程。

学术主持人邹跃进。

7月2日,各位专家学者乘坐武广高铁,从广州到达长沙,参观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

学术主持人冯原。

学术主持人殷双喜。

嘉宾在阅读《空间》杂志,主题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特辑。

石雕加工方代表陈荣佳先生,介绍石材加工及干挂技术与施工。

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龚罗生先生介绍雕像的缘起、建设过程。

学术主持人孙振华。

学术主持人李清泉。

 

 

——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 召开

筹备
       2009年12月26日,橘子洲《青年毛泽东像》落成,这座体量巨大的纪念性雕塑,展现出当代大型公共纪念雕塑创作的新面貌,成为长沙这座城市的新地标和新符号。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政治领袖,对新中国的特殊贡献及其思想的重要价值,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众多层面,正是因为创作对象的特殊性、重要性,在橘子洲头树立一座巨大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从开始酝酿直至雕像落成,就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大家所关注的内容,也并非局限于雕塑和艺术本身,而是延展到人文科学的层面。因此,这一雕像从其创作伊始,便注定不仅仅是一个新中国艺术史上的大事件,而是与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乃至中国当代的方方面面有着天然的联系。
       2010年初,基于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广州美术学院将其作为学院服务社会的又一重大艺术实践成果,开始策划关于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研讨会,邀请殷双喜、孙振华、杨小彦、李清泉四位学者作为研讨会的召集人,商定会议的主题与议题等学术范畴的重要事宜,并由赵健副院长主持研讨会的具体组织与筹备。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2010年7月3日,“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终于在盛夏的羊城拉开帷幕。

召开
2010年7月3日至4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中国雕塑学会、广州美术学院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隆重召开。
与会代表,既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及雕塑专业机构的雕塑家、理论家,也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院校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雕塑》等各专业学术刊物的理论家、评论家,此外,广东省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理论家也都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7月3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幕,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潮光、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吴鹤林等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特为研讨会发来贺信。
       开幕式过后,研讨会围绕“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展开了四场讨论:第一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概况”,主要介绍雕像创作缘起、艺术创作、技术实施、艺术监制的前后过程。第二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艺术解读”,主要讨论当代语境下雕像的艺术特点和当代价值。第三场——“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主要讨论纪念性艺术新的历史语境及发展的可能性。第四场——“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主要将《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及纪念性艺术放在一个当代学术视野中、一个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立场上来进行构造,强调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解析。

启示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圆满结束了,与会代表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术研讨热情,很有言犹未尽之感。总结这次研讨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一次具有“学术广度与深度”的研讨会。
       所谓学术广度与深度,正如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到的,这次研讨会有着“跨学科、多角度”的特点,研讨涉及到的美学、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等多个人文学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美术圈或者美术院校的学术研讨,此谓广度。研讨话题的设置由点到面,从实践到理论,分别在艺术创作层面、艺术史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渐次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学术探讨,此谓深度。
       由于这样一个研讨会的召开,由于诸多角度的介入与探讨,黎明所创作的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被放置在了一个更为广大的学术空间中,从一个“审美对象”放大为一个“人文对象”,这是美术学科一个有益的实验和可贵的突破。一个学科的成果能否为其它学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是衡量其价值和活力的标准之一,美术作为一个相对专业和闭合的学术领域,如何加强与各人文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启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学术未来,应该是本次研讨会最有价值的启示所在。

研讨内容
1. 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龚罗生先生介绍雕像的缘起、建设过程。
2. 雕像创作者黎明介绍雕像创作过程。
3. 雕像艺术监理会景育民先生,代表学会介绍艺术监制情况。
4. 湖南省设计院介绍雕像的结构设计。
5. 石雕加工方代表陈荣佳先生,介绍石材加工及干挂技术与施工。
6. 由孙振华、邹跃进主持的第二版块——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艺术解读。
7. 由李清泉、殷双喜主持的第三版块——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
8. 由杨小彦、李公明主持的第四版块——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
9. 自由发言及会议总结。

       研讨会以青年毛泽东雕像为典型创作个案,对中国当代的纪念性雕塑创作进行学术层面的深入研讨,从而进一步总结和思考当代纪念性雕塑艺术的历史走向。作为一次纪念性雕塑艺术的学术盛会,对促进相关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以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在社会各界获得广泛好评,并成为长沙的城市新名片和新地标。2010年元旦期间,参观雕像的游人一天达到8万余人,青年毛泽东雕像已是带动橘子洲成为旅游之洲、休闲之洲的重要文化元素。


[ 编辑:韩小囡 / 图片来自 西页 / 图片来自 / 本报道文图由 雕塑空间 发布,网络转载必须保留此版权内容及网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