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美术学院
  • 雕塑系
  • 雕塑空间
  • ©2009-2011
  • 版权所有
  • 粤ICP备
  • 05008860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艺术创作篇 >> 正文
毛泽东的“痣”
摘要:已经完成的青年毛泽东像,局部。 在创作之初,黎明翻阅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照片和艺术形象资料,同时查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和文献材料。其中,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一张照片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而这一年也正是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的年份。于是,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基本以这张照片为参照。 既然有了历史图片作为参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纪念性雕像的创作是否要拘泥于历史照片的“真实”?艺...

 

已经完成的青年毛泽东像,局部。

 

   在创作之初,黎明翻阅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照片和艺术形象资料,同时查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和文献材料。其中,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一张照片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而这一年也正是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的年份。于是,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基本以这张照片为参照。
      既然有了历史图片作为参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纪念性雕像的创作是否要拘泥于历史照片的“真实”?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该怎样处理?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是比较激烈的,焦点集中在究竟要不要做毛泽东的那颗“痣”。
      甲方认为:要尽量尊重历史真实,雕像在形象上要尽量接近历史图片,青年毛泽东是没有痣的,据考证是40岁左右才得“痣”,1925年的毛泽东照片上也没有痣,所以我们做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不能做那颗痣。
      黎明觉得:很多艺术家来看我创作的青年毛泽东,都会问“为什么还不把痣做上啊?”,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做,艺术创作允许有发挥、有强调,很多影视作品表现1925年的毛泽东形象,也都有那颗痣,没有痣就不是毛泽东了。
      毛泽东家人认为:尽量做上痣,要隐隐约约有一些,全国人民太熟悉主席的这颗痣了,没有好像说不过去。
      艺术监制委员会认为:创作这样一个雕像,主要是告诉人们一段历史,不要拘泥于一个细节和一个具体年限,而是考虑怎么样去反映状态,至于造型是不是很象当时的照片倒不是最重要的。况且,对于历史照片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这一点也要表示质疑。艺术是允许想象和再创造的,没必要就做不做痣进行过多纠缠,一切应从艺术创作的需要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围绕毛泽东的“痣”,通过各方所表述的意见,得出创作者所应持有的创作态度——纪念性雕塑创作不应受到历史照片的束缚,而是应该创造出公众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也引发我们对于大型雕塑工程中诸多影响因素的思考,这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面对的复杂局面。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自信和定力,是艺术家除了艺术创作本身以外所要应对的另外一场博弈。在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之初,甲方邀请中国雕塑学会组织了一个艺术监制委员会,由全国范围内的知名雕塑家、理论家组成,在大型雕塑工程的运作中,还是第一次有雕塑专业学术机构的介入,这对于艺术家的思路表达以及雕像的艺术品质都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一种创作机制上的创新,对于今后类似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甲方与专家们与雕塑创作者又是如何讨论确定,然后实施?请看我们的现场实况,2007.10.06。

      黎明:邵华(将军)到广州公干,她提了一些正面的意见,基本没有提其它意见。她说尽量做这个痣,全国人民太了解这个痣,没有就说不不过去,所以要隐隐约约有一些。
      刘书记:关于“痣”的问题,我们拿着这个稿去报批的时候,第一就是到长沙市委,市委书记就“痣”的问题跟我们商量了很久,明确提出了要求,你表现的是青年毛泽东,那么我们书记对毛泽东是很有研究、很有感情的,他提出来青年毛泽东是没有“痣”的,你们在往上报的时候,这个“痣”是不能要的。毛泽东中年得“痣”,四十岁左右开始得志,但他在人民老百姓心目中是有痣的,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呢,也要尊重历史,也要征求领导意见,这个痣稍微做一点点,隐隐约约就可以了,巧妙的处理一下,我们也好解释。
      殷双喜:我们做的是青年毛泽东,不是1925年某月某日的毛泽东,25年这段时间毛泽东精神状态是朝气蓬勃的,而且这个“痣”是不断生长的,所以在处理上隐隐约约有一点就好了,这个解决办法比较好。
      曾成钢:我觉得这个痣不用太多的纠缠,毛泽东应该有痣,但这都是一种推断,这个痣是多少,完全是按照我们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毛泽东的需要。
      黎明:毛主席在1925年带着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到韶山去,那个电视艺术作品里边,毛泽东脸上的痣已经很明显,1927年在井冈山很明显很大,这些处理都是完全排开历史不顾,但是深入人心,这些艺术作品大胆创作了,所以我们这也应该有所突破,但“痣”不要那么明显是对的。
      龚罗生:我听了专家的意见,关于“痣”,加工的时间是很短。他确实强调这个“痣”,因为主席的“痣”是人民心中的一个标志,毛泽东青年时期确切时间的照片是没有的。所以隐隐约约有一些,不要太明显,太明显会缺少真实感。痣不是瞬间长出来,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怎么来把握,就看黎院长、专家们怎么来考虑和艺术加工。
      白澜生:应该做到就算没有痣,看上去也是毛泽东。主要是形像,再看痣,觉得很真实。
      景育民:这点我特别的赞同,就算没有痣的时候,也能看出是毛泽东。不能说有痣就是毛泽东,没痣就不像毛泽东,靠痣来强化他。


[ 编辑: / 图片来自 / 本报道文图由 发布,网络转载必须保留此版权内容及网址信息 ]